11月22日至11月24日,2021北京科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党政管理人员国际化建设能力提升班”第一周课程顺利开展,教师学员以“线下+云端”的方式与南洋理工大学专家进行连线,兴趣浓烈,交流踊跃,深获启发,大有收获,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第一堂课由南洋理工大学前副校长余明华教授主讲。余明华以南洋理工大学的实践经验为例,聚焦高校走向国际化的发展策略,让大家耳目一新、开拓眼界。他从国际排名、学术管理、学院架构等方面介绍了南大基本情况,并从师资建设、本硕教育、研究合作等方面对南大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进行了全方位的详细解读。学员们就引智引才、学生培养、教师考核等相关业务工作与余教授在云端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第二堂课由跨学科研究生学院副院长、数理科学学院申泽镶教授主讲。申泽镶以后疫情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探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与国际交流新模式。他结合新加坡“RIE2025计划”介绍了南大在产学研方面的五年计划,分享了跨学科博士培养经验,并从相似性、互补性分析了新加坡与中国的合作前景,提出了共创双赢的合作展望。学员结合课程内容,就交叉学科课题研究及博士培养、高层次国际人才引进、高校与企业合作等方面与申教授进行了讨论。
至此,第一周课程圆满结束,教师学员们从内容详实的课程中收获颇丰,国际化视野得到了一定提升,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自身工作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对后续课程充满了期待。
【课程学习体会摘编】
林林 发展规划处处长:
讲座内容充实、数据详尽、分析透彻,特别是通过讲座之后提问环节的交流和学习,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南洋理工大学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化办学思路和做法,学习后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几个方面感受很深。第一,南洋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建校时间50年的高校,能够位列最新QS排名第12位,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路、整体实力和短期内的飞速进步,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第二,南洋理工大学在学校层面多方面推进学科交叉,制定了未来5年的规划,确定了制造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数码经济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及人工智能等6大学科交叉方向。第三,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度加广度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与国际其他高校开展“共同学位”培养。第四,特别注重产学研的结合,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人员采用长期+短期雇佣的模式,并且高度重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实际应用,以产业化和实际应用作为研究的选题方向。第五,中国和新加坡语言文字、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共同特点,使得今后两国乃至高等教育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北科大及南洋理工大学可以相互借鉴好的经验,可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国际交流。
董超芳 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通过课程学习,我的体会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支撑学校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源动力。课程报告中详实的信息、数据和照片将我的思绪带回到2012年,作为访问学者我曾在南洋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黄一中教授课题组短期访学交流。黄一中教授在材料微观组织结构表征领域是国际知名学者,南洋理工大学以国际化的视野顶层规划设计了学科发展方向、重点工作和发展策略,对标国际顶尖高校,通过引进黄老师等高层次人才,高效推动和提高了国际合作研究的数量与质量,不仅支撑了跨学科博雅人才的培养使命,也实现了学校排名位次的迅速提升,形成了引进—培养—提升—再引进的良性循环体系。结合我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借鉴南洋理工大学的发展经验,随着学校师资队伍水平和能力建设的不断提高,相信各项评价指标也会有大幅度的攀升,为我校的学科发展和国际排名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
曹艳秋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
在新加坡发展高等教育,本来存在地方小、人才少、国际影响力难以形成等种种困难,但南洋理工大学从高薪引进国际人才入手,把大学建在全世界优秀人才基础之上,铸就了建校40余年就进入了世界顶尖大学之列的奇迹,可见国际人才是实现国际化的第一要素。与南洋理工大学相比,我校引进国际人才的优势在于冶金、材料等学科有着享誉国际的学术影响力,如果能够提高引进国际人才的薪资竞争力、语言适应性、生活便利度,必将大大推进我校国际化进程。为提高语言适应性,建议通过国外校友会等机构优先引进一批华裔科学家,在材料、冶金等相关研究中心形成中、英文无障碍学术交流氛围,为更多国际顶尖人才的加盟建立语言环境。同时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以优质的中小学教育留住优秀的中青年国际人才,并通过与跨国公司联合培养博士生等方式实现与国际知名企业的科研合作,逐步实现我校的师资国际化组成、课程国际化认可、科研国际化合作、教育国际化联盟,实现我校“双一流”建设的提速增效。
王旭 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
在聆听了南洋理工大学申泽骧教授关于《后疫情时代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与国际交流新模式》的讲座后,对南洋理工大学在教学、科研、产业化方面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对高校跨学科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近两年国内众多学生的国外求学步伐,申教授还对中新两国高校在后疫情时代合作培养学生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于我们在引导学生出国深造方面有很深的启示。2020年9月教育部就“发挥合作办学优势疏解出国留学难题”及时发布相关措施并答记者问,直面我国部分学生赴境外国家和地区留学计划受阻的困境,为缓解就学困难给出了“定心丸”。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为回应社会关切和需求,解决人民群众现实问题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在政策上的重大突破,更彰显出多年来我国在教育对外开放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底气与硬气。面对后疫情时期教育国际化的新挑战,如何将危机变契机,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南洋理工大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办学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好模式。
张百年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副院长:
我有幸聆听了南洋理工大学余明华教授的报告,有如下的心得体会:第一、NTU的国际发展规划策略及其发展路径对于北科大(USTB)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激励作用。NTU发展历史并不长,现在跃升至国际一流高校的序列,这说明一所高校只要战略规划得法,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是可以迅速崛起的。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如NTU的崛起经验与发展路径,一定会促进学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和全面跃升。第二、USTB应该在吸引国际顶尖学者方面迈出一大步。NTU之所以成为一流的国际名校,因素很多,但非常得益于国际化战略规划的实施,延揽了欧、美、亚等一大批国际顶尖专家学者为我所用。我校目前的国际人才特别是专职的国际一流学者还比较稀缺。若无大量的国际教师、学生,特别是无国际一流的学科领军人才,一定难以建设世界矿冶教育科研中心进而拓展国际影响力。因此,我们需要大踏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制订延揽国际学术“大咖”的“十四五”规划及远景规划。借助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东风,以首都北京的地域优势及USTB的历史积淀、国际号召力,只要规划得法、措施得力,USTB的“梧桐树”一定可以招来更多的“金凤凰”。坚信USTB的明天更美好、更辉煌!
王靖元 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
第二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申泽骧教授从后疫情时代背景、南洋理工大学发展状况、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情况和新加坡与中国合作前景四个方面深入讲解了后疫情时代高校如何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与国际交流,为青年教师国际化培养、提升国际化视野以及学科交叉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南洋理工大学大力支持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科研平台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探索解决研究生培养深度与广度、单一与交叉学科、纯科研与问题导向、小而独与大而广等问题,在交叉学科建设中探索出了博士联培、成果评价、工作量分配等适合交叉领域研究的管理方式,提升了交叉领域大量产业化科技成果。新加坡与中国合作前景广阔,有极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语言互通,也存在深厚文化历史渊源,从国家层面到企业、研究机构已经产生了各类合作,后期可以探索开展“双一流”学科建设合作、硕士博士联培、科研交流等全方位合作。北京科技大学可以通过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促进我校国际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