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大学 难忘北京
2025.04.12

难忘大学、难忘北京

电91-4: 徐雪梅2025-03-21

那一年,第一次去北京。

金秋,北京站,夜已深,天渐凉,灯还亮,拖着疲惫的身躯怀揣激动的心,坐上校车,一路穿大街走小巷,从北四环驶进学校南门,进宿舍,已是半夜。请同学帮我拿被子递给上铺的我,湖南方言,把被子说成“⿐⼦“,听得同学一愣一愣的,半天没反应过来。

宿舍女生到了多半,有个说话声音很轻很细的女生,举手投足透出一种教养,爸爸悄悄跟我说,你看看人家,说话轻声细语,生怕吵到别人,你跟着学学,她是李蓉。

对面下铺的女生,头发微卷,镜框下一双大眼睛看着很洋气。她家离学校最近,她说她离家来学校,她妈号啕大哭,她爸就跟她妈说:家里也没大学啊,北京这么近你还哭,她是李静。

靠门的下铺,床铺已弄好,不见人影,同学说她是北京人,家就在校园,她是赵海燕,后见其人,瓜子脸,浅酒窝,很爱笑,一脸喜庆。有次宿舍要打扫卫生,海燕进门就说:大白天的擦什么玻璃啊。然后我们提议晚上搞卫生,她又说:大晚上的擦什么玻璃啊。乐得同学前俯后仰。

我的对铺,内蒙女生,大包小包,记得她爸送她来,爬到上铺帮她铺床整理行李,她爸一脸慈祥,宠女之心,完全写在脸上,她是高惠琳。

斜对铺,天津女生,说她老家的一个老太太,儿子参军,有次她学校组织给老太太拜年,慰问军属,结果老太太以为儿子阵亡,哭的呼天嚎地。她说其实我们只是给她拜年。她是张云燕。说者随意,听者有心,我觉得她有天生的幽默气质,适合说相声。因为她个子高留短发,几次进女生宿舍都被看门老太太拦住,声色俱厉:你,干什么去?她一回头:我怎么滴了?老太太一听她声音,脸色一沉,去!

开学没几天,热能系转来一女生,住在我们对面宿舍,但她只回去睡觉,其它时间都在我们宿舍,填补了海燕回家的空缺。她叫段世红,她皮肤白净,身材细长,大眼睛,锁眉骨,淡淡的忧郁,长相清秀好看,气质高冷。她学习超级用功,在校园里,时常看见她背着个大书包匆匆忙忙教室寝室之间穿梭。发下来的教材,她几乎嚼烂,考试自然不差。

班主任常常微服私访,一个白发慈祥的老头,到宿舍寒暄问候,偶尔还会邀请同学去他家吃饭,

同学的生日他都会送上祝福。理工科学习任务艰巨,考试不断,基本没有空闲时间。班主任跟大家说,不要看小说,要集中精力学习。而我恰恰是那时开始看小说,记得巴金的家春秋就是那时读的。后来转读原版,第一本是“红与黑”,几乎没看懂,接着“包法利夫人”看懂多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原著读了上百本。没听老师的话,不知该后悔还是庆幸。

大一中秋节,全班组织去颐和园,那是我第一次去。从喧嚣热闹的大街,进到颐和园大门,一股清凉扑面而来,青石板,琉璃瓦,清风拂杨柳,昆明湖碧波荡漾,仿佛来到江南水乡。十里长廊,雕龙戏凤,每幅画都不一样,山水花鸟人物,惟妙惟肖,那个时候,明白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十七拱桥,汉白玉石,湖心小岛,对面佛香阁,倒影在昆明湖,简直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从此爱上颐和园,成为我最喜欢的公园,没有之一。

十月军训,为期3周,那个时候,饭量惊人,二两馒头,一顿几个。学叠被子,要求豆腐块,我的厚被子,怎么叠怎么砍,也难成豆腐块。班长气的骂人,我让他叠,也不成豆腐块,从此饶了我。

最后拉练,行走20公里,记得一班有个女生,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走完拉练,体重大减。教练夸她,其她女生不服气,我们也一样走那么远没拖后退,难道就因为她胖就该受表扬吗?

一段时间,宿舍织毛衣成风,李静首当其冲,记得她织了件白毛衣,花色复杂繁多,她轻松织成,这件白毛衣成了宿舍的抢手货。我也跟着学,挑灯夜战,经常织错,找李静帮忙,她每次都耐心纠正,还教我如何阅读编织教程,那个时候我就超佩服李静的动手能力。

大一元旦,同学一行人,半夜从学校步行去天安门看升旗。从南校门出发,往牡丹园方向,再过新街口西四西单到天安门,单程就是10公里的平路,远比军训拉练近,不知为什么我们走了好久。就记得有个男生让我们猜谜语:十块钱一碗粥,答案是他老家。这个粥真贵呀!到天安门,蜷缩在广场,等待升旗,好冷好困,看着解放军叔叔雄赳赳气昂昂从城楼走出来,升旗的时候一甩红旗,动作之潇洒,终身难忘。

大一下学期,班里组织去八达岭长城,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我们爬过几个烽火台,到了高处,往外看,悬崖峭壁,我们有君临天下的豪迈感。万里长城崎岖蜿蜒,气势宏伟,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在群山之巅,守护着关内的一草一木,每户每丁。

大学时代,自行车是代步必备工具。我已记不清买过几辆自行车,丢过几辆,西直门和动物园自行车行是出了名的自行车销赃点。记得有次刚买一辆红色自行车,喜不自胜爱不释手,隔壁班同学羡慕得不得了,第二天我就发现爱车不见了,当时恨不得拿菜刀跟小偷干一仗。那个时候我到处做家教,东西三环北四环南二环内跑了个遍,一辆自行车,跑遍全京城。

大学期间,学校食堂,远近闻名,伙食状况,不好不坏,却引来周边院校的无数人,来食堂蹭饭。而我们,从不满足于每天食堂打牙祭。

海燕妈妈做一手好菜,特别是红烧鱼,我们时不时就去海燕家改善伙食。写到这里,鱼肉的香味扑鼻而来,又饿了.

有个暑假去高惠琳家,她爸妈热情好客,每天牛羊肉盛情款待,那几天,我把一年的牛羊肉都吃了个够。

大四去上海实习,李蓉尽地主之谊邀请我们去她家吃饭,她爸烧得一手好菜,特别是红烧肉炖板栗,色香味俱全。

上海实习期间,我们白天在宝钢参观生产线,晚上回宿舍写心得,时不时穿插考试。宿舍里没有桌子凳子,只有上下铺。记得尹怡昕老师把我们全体同学召集在一间宿舍里开会介绍考试须知,考试地点是在各自的床上。说完,老师手一挥:大家现在上床吧!引来哄堂大笑。

周末,我们游南京路,黄埔江,乘船到入海口。上海滩和北京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和气质。如果把北京比作一个中年壮汉,上海就是一个妙龄美少女。黄浦江的洗涤功不可没。

临近毕业,不想为工作奔波,选择考研。阶梯教室是唯一的通宵教室,于是早早就占好座位,这一占就是好几个月。考研备考几个月,每天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偶尔浏览学校橱窗的海报,都成为一种奢侈。阶梯教室外面,有一片银杏树林,一到秋天,银杏树叶,金黄闪亮。秋风萧瑟,树叶落地,犹如金色地毯,踩在上面,沙沙作响。那段日子,紧张充实,窗外银杏,成为我最柔软的记忆。

那个年代,那段岁月,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部分。我最美的青春,是在大学里度过。难忘学院路,难忘主席像,难忘银杏树,难忘阶梯教室,难忘那一群年轻聪明有朝气有理想有才华有情怀有个性有善良有真情的同学。

北京,已成为遥远的回忆。隔着大洋,常常怀念,我的大学,还有北京,我的母亲城。